关灯
护眼
字体:

645 在杭州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封建帝王制度的坏处,以及严重制约着历史的进程等等。

    再加上所学的知识,他向往民主,想建立三权分立相互制约,想建立公***通过选举产生官吏,想学习另一个时空中的西方一样,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总之,他想做很多很多事情。

    但是回到大明以后的现实,无情的击碎了他的梦想,他没有改变什么,也改变不了什么,近三十年的时间,大明依旧是所谓的封建社会。没有当上驸马都尉之前,他要活下去,就必须要顺应潮流,但是没有了制约之后呢?

    他依旧没有什么动作,只是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说普及教育,他趁着大明人口还没有暴涨,利用皇帝的信任强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使文盲和读书人之间的差距逐渐减小。

    比如说他开办运动会,倡导体育,现在基本上已经涵盖了整个亚洲。比如说他发展商业,鼓励海运,并开始激励藩王们开始向海外殖民。另一个时空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等地区渐渐都有了大汉民族的脚印,并且逐渐稳固下来。

    但是庞煌觉得自己还是没有改变什么,除了帖木儿组织的那次圣战后大明十余年的宁静,他还是没有改变什么。

    大明依旧是大明,封建社会还是封建社会,人心还是人心,庞煌却发现时至今日他却有些控制不住的迹象。这也是他此次来杭州的原因之一。

    关于有人说太子朱雄英的事情,庞煌早有听说,由于他的作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儒家在中原大地的统治地位。所以有很多人已经开始将效忠对象转向了太子,人总是要死的,皇帝也会死的。所以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太子身上,方孝孺则是最明显的一个人。

    朱标继承朱元璋的底蕴,挟击败靖难之役和帖木儿入侵的余威,又有朝鲜、日本、琉球、安南等地的开疆拓土之功。这些人奈何不了皇帝的威严,经过二十多年的统治,朱标的声望在朝野之间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没有人敢和他正面对抗。包括在西域拥兵一百余万的朱棣,包括庞煌自己,也不能和他对抗。

    朱棣在这十年中,已经彻底的将鞑靼、瓦刺灭亡,帖木儿汗国在哈里的执政下,也有朱棣开始监国。他们正在蓄势进攻奥斯曼和拜占庭。尽管是这样,朱棣的势力已经远超顶峰时的帖木儿,也不敢往东有所企图。更不要说那些手无束鸡之力的书生了。

    方孝孺不敢和皇帝对抗,这是从发自内心深处的忠君思想在作祟。他效忠于大明皇帝,但却不一定认可皇帝本人的做法。在劝谏没有效果的情况下,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任的皇帝身上。

    太子朱雄英从小便是在方孝孺的教导下成长起来的,见老师的次数甚至多于见父皇的次数。和老师有着很深的感情,这可能也是庞煌做过的错事之一。

    本来太子去北平理政,庞煌不想让方孝孺随行的,但是朱标经不住朱雄英的苦苦哀求,还有就是来自庞煌长久的打算,考虑了很久,还是没有站出来反对。因为在不知不觉之间,庞煌竟然将方孝孺打造成了一个权臣。

    权臣不一定是奸臣,但权臣的势力已经不是皇帝说杀就能杀掉的了,庞煌想要避免这个问题时,方孝孺在朝野之间的声望也达到了一个顶点,经过主事内阁,经过辅佐太子,方孝孺以及他的学生已经遍及了大明每一个角落。

    方孝孺这十几年来是成功的。他采用中庸之道,他在政治上紧随皇帝以及太子,在生活上十分严谨,不拈花惹草,也不花天酒地。

    就是在官场上,他也是对皇帝依而不赖,做得含而不露。所以在民间的声望很好,大家都说其是一个耿直的忠臣,庞煌对他一点毛病也猜不出来,但是通过内厂的各种消息,庞煌听到有很多关于方孝孺不好的传言。

    前几日对于弟子们的暗示,他并不是不知道所指的什么,而是他还没有考虑好怎么处理这件事情,所以装作不解的模样,也不想给别人留下可趁之机。

    因为随着庞煌五十余岁的年纪,朝野之间的明争暗斗又要开始了,现在分的很清楚,以杨杰等人为首的激进派则是要选择马皇后的儿子朱允炆做代言人,以方孝孺、杨士奇等人为首的保守派企图通过太子来达到自己的愿望。

    想到这里,庞煌的头不由的就开始痛了起来,难道就摆脱不了这种恶性循环吗?一早起来的他,随意地着一袭圆领衫,趿着木屐,在曙光初照的庭院中漫步。仰天远望,远远的天边还重叠着层层灰云。灰云在诡谲地缓缓滚动,那是昨夜里风狂雨暴的残云吧?它似乎还挟着那种震撼天庭的余威。看着看着,庞煌不由长叹了一声。

    现在历史已经彻底的改道,另一个时空的知识对他的帮助也越来越小。回到了大明并改变他,但是却迷失了自己,可能在另一个时空中,谁也猜测不出方孝孺如果没有死,而景泰帝没有败亡的结果,但是改变之后,谁能料到方孝孺竟然成了自己的心腹之患呢?

    此时想到方孝孺,庞煌的心情是沉痛而又复杂的。

    他记得另一个时空的几百年后,对方孝孺的评价是极高的。汤显祖称其“天地正气”;黄宗羲说他是“有明诸儒之首 ”;胡适说他是 “为殉道之了不起的人物 ”;郭沫若则说他 “骨鲠千秋。”

    方孝孺一生,在另一个时空可敬可叹之处甚多,庞煌本人也崇敬万分。然而,其“骨鲠之士”美名之余,亦透出儒学之士的迂腐和固执。这一点对于现在的庞煌体会更加深刻,也许是在另一个时空中方孝孺壮烈的缘故。所以谁也不愿意猜测方孝孺不死将会如何。

    内厂档案中方孝孺的履历:字希直,一字希古,是浙江宁海人,师从“开国文臣之首”的翰林学士宋濂,是其最优秀的学生,深受器重。他从小聪慧过人,六岁能诗,十三岁善作文,千言立就。他很小的时候,每日读书超过一寸厚,且“日坐一室不出门庭,理趣会于心,虽钟鼓鸣、风雨作不觉也”,人奇其才。

    洪武十五年经东阁大学士吴沉等人推荐之后,才引起朱元璋的注意。当时应征至京,在奉天门奉旨作《灵芝》、《甘露》二诗,甚合朱元璋之意。赐宴之时,朱元璋有意叫人“欹斜几具,试其为人”,结果方孝孺“正之而后坐”。

    朱元璋对其端庄举止和渊博学问,甚为满意,便有日后辅佐子孙之意,并厚礼遣回乡。此后十年,方孝孺在家读书立说。方孝孺后因人争讼受牵连,官府籍其家,械押至京问罪。此时,朱元璋在名录中见到方孝孺的名字,特名释放,后又被举荐,直至庞煌召其进入内阁,才算能参与政事。

    庞煌也是看着另一个时空的历史,对于方孝孺十分重用,在内阁主事期间,一切皆以方孝孺意见为准,才造成现在的有些尾大不掉的局势。

    或许,此时的方孝孺是应该感恩戴德的。然而,庞煌的施政方法却是和方孝孺心中所想相差甚远,才会在慢慢的等待中失去耐心。

    现在方孝孺在北平为太子太师,参议北平政事等等职司。在他的教导下,太子朱雄英的为人算是方正,但也继承了方孝孺的迂腐,对于大明如今的格局有些不满意。因为朱雄英不能忍受父皇逐渐的分权计划。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