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4章 群英会(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的重要臣子,的比皇室与世家都要透彻。江东目前的实力无论是攻打魏国还是蜀汉都已是相当吃力。

    蜀人夺取了雍凉三辅等地,一时半刻怕是没有能力继续东进。江东何必在这个时候与曹魏硬碰?名义上的攻守同盟,到了这个时候只能依靠自身了。江东与曹魏大战一场,蜀汉缓过劲儿来捡便宜,这才是不幸。

    联蜀或是联魏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利益。眼前的蝇头小利不过是浮云,着眼点在于长远的打算。

    可皇族也好,世家也好,都急于在北伐中证明东吴的能力,想找回些颜面,于是便有了二次出兵的事。这就是急功近利的表现,只是皇族和世家都执迷于此,想要解围只能由陆凯挺身而出,接过这一棒,然后缓缓进兵拖延时间。

    时机过去了,也就不再执着了。

    只是如此行事却是直接得罪了皇族和世家这两大派系,作为世族阀门之一的陆家出于公心维护国家的利益,保全国家的实力,这是功劳。身为臣子欺君在先,抗旨在后这是死罪;处于世族之中反而损害世族的利益,这是祸端。

    功劳不是保命符,自古以来有几**到临头时,是依靠功劳保全性命的?

    ……

    魏,蜀,吴三国之间不约而同的终止了军事行动,整顿内政的同时不停的加强军备,等待下一轮战事的到来。

    江东的朝堂上却是并不平静,陆凯将军队控制在手中后竟然有意的拖沓时间,这让世族和许多朝臣都感到不满。

    有人建议对陆凯进行撤职,有人觉得陆凯此举无异是把家族的利益抛诸脑后不顾,更有也认为陆凯这一先例绝不能开,否则后人效仿国家威严何在?

    弹劾陆凯的奏折如雪花般送往宫中,然而却如同牛入泥潭般没了讯息。自从与陆凯一谈之后,孙亮便回到了宫中,一如往常的处理政务,只是对于陆凯有关的奏闻视而不见,不予理睬。

    陆凯那边仍旧是不见客,每日都在府中不知做些什么。

    整个江南随处可见的浮躁,人心浮躁,人言浮躁,人行浮躁,这一切都是源自于蜀汉的崛起,江东的无力。

    幕后的推手自然是高居庙堂的各大士族,可吴主孙亮不受影响,兵权又在深居不出的陆凯手中,世家士族们只能制造舆论而已。久而久之,见陛下如此镇定,朝堂上许多臣子也各自冷静了下来。

    便在此时,江东迎来了两名重要的人物。曹魏遣派的使者荀勖,以及曾经出使过江东的蜀汉大臣黄崇。

    荀氏乃是中原的世家大族,祖上乃是荀卿也就是后人所称的荀子。在独尊儒家文化的这个时代,荀氏是备受崇敬的一族人。东汉末年荀氏八个兄弟被称之为“荀氏八龙”,其中论才学则以排行第六的荀爽为首,可谓是一代大儒。

    等到了荀彧,荀攸叔侄也是名扬海外,尤其是荀彧忠心为汉,反对曹操称王结果被逼死一事,更加提升了荀氏的地位与声望。

    要知道若是曹操成为魏王,乃至最后代汉而立,那么荀彧就是萧何般的地位与功绩。但荀彧不计较这美好的前程,反而竭力的反对曹操称王,一心想保全汉室,这等气节如何让人不钦佩?

    自荀勖踏足江东,每到一地必是吸引附近的世族,文人前往一睹荀氏后人的风采。当地的世族更是频频相约,酒会,座谈不断,搞得荀勖无可推辞只得放慢脚步逐渐向建业而去。

    荀勖人还没有离开这一处,附近各地的贴子便递了过来,都是江南有名望的高门。一些名望较低的世家自知请不动这荀氏后人,于是只能跟随着四处游荡。荀勖所带的随从不过三十余人,跟随的江南士人却足有数百。

    有的明知请不动荀勖,干脆准备好酒席守在路上,拦住马车相约一叙。荀勖为国事而来,自然是有所不悦,但家族的地位摆在那里,又不能拂人美意。前面卖给张三的面子,李四不比张三差,如何推卸?

    况且江东的世族能量很大,与这些人打成一片也可以了解东吴的近况,更有机会和江东的豪族暗中沟通,至少这也符合拖延时间的策略。

    想开了,荀勖更是来者不拒,于是一日数宴,十天时间才走了不到二百里路。此时蜀汉使者黄崇却是乘着东吴荆州水军的船只直接抵达了建业城。

    吴主孙亮闻讯,于是派遣宿卫快马去荀勖处,直接将其请到建业来商议大事。荀勖倒是没什么抗拒的,准备许多时日的世族们多有怨言,这黄崇来这么快作甚?

    于是大批的士族也跟随着来到了吴国京师建业城,准备一睹荀氏后人的风采。

    (本书qq群:22047,欢迎大家阅读收藏本书,并多提宝贵建议)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