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2章 抗倭四大名将(可以跳过)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史称卢镗有将略,身经水陆数十余仗,终嘉靖之世抗倭名将,仅亚于俞大猷和戚继光。

    ……

    三年前,王辛未在现代,仔细看过有关卢镗的历史资料,打算暂时不和卢镗接触,等对方下狱后,再出面救他。

    “我已经改变了历史轨迹,可能卢镗根本就入狱。”

    如今,王辛未有改变了想法,他觉得有必要提早将卢镗收入麾下。

    ……

    至于提督浙闽海防军务浙江巡抚朱纨,李德安暂时不想与这位名臣接触,他查看历史资料,觉得此人有点死脑筋。

    在朱纨心里,祖宗之法都是对的,一定要严格遵守,不懂得变通。

    李德安不确定在嘉靖皇帝没有驾崩的情况下,让朱纨归顺他。

    ……

    朱纨(1494年9月29日~1550年1月3日),字子纯,号秋崖,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正德十六年(1521年)进士,官至提督浙江、福建海防军务,巡抚浙江。朱纨在东南,治倭患,革渡船,严保甲,搜捕奸民,执法严厉,为豪强所惧怕。由于触犯了福建、浙江地方势家的利益,被弹劾擅杀,罢官按问,愤而自杀。从此,朝廷内外不敢言海禁事,海寇大作,毒害东南沿海十余年。

    初到闽浙为官,朱纨很快就发现,所谓的“倭寇”其实并非明朝初年那样的rb海盗。除极少数被雇来武装押运的rb浪人外,绝大多数都是闽浙沿海靠海外贸易求生的中国人。

    因为承平日久,生齿日繁,闽浙沿海的人口压力十分显着。而宋元以来数百年的海上贸易已经成为东南沿海居民最重要的求生之路。即使在严禁海外贸易的明朝,这种生活方式也没有改变。只要海禁稍有松懈,走私贸易就会蓬勃发展,以至于闽浙沿海几乎家家户户都涉足走私贸易,从而也或直接或间接的与“倭寇”有关。

    对于走私贸易的历史和原因,朱纨没有丝毫兴趣。他只关心如何才能彻底铲除“倭寇”。在他看来,当地百姓与“倭寇”的密切联系正是“倭寇”屡禁不绝的根本原因。他在《甓余杂集》中点名批评林希元等地方官绅,“不惜名检,招亡纳叛,广布爪牙,武断乡曲,把持官府。下海通番之人,借其赀本、藉其人船,动称某府出入无忌,船货回还,先除原借,本利相对,其余赃物平分”。

    确如其言,以林希元为代表的闽浙官绅确实与走私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他们并不是朱纨所说的“武断乡曲,把持官府”的土豪劣绅。

    据《明史》记载,比朱纨年长十一岁的林希元,早其四年考中进士,曾经官至南京大理寺卿。嘉靖二十年(1542年)被黜归籍,回乡精研理学。虽然仕途坎坷,但其着述宏富,被誉为明朝“理学名臣”。

    与朱纨只管埋头做官不同,林希元十分关注国计民生。

    林希元自幼生长在福建海滨,对家乡百姓泛海求生的艰辛深有体会,因而对求食海上的走私贸易有着深切的理解与同情。

    在林希元看来,保护和资助当地百姓下海通番,甚至从中获利虽不合于天朝法度,但绝不是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

    在朱纨眼里,凡是违背朝廷法度的事情都是作奸犯科,必须加以革除。既然朝廷明令禁止沿海百姓私自泛海通番,就必须彻底禁绝。而这项政策是否合理,执行之后会不会断了数百万百姓的生计,则不在其考虑之中。

    于是,坚决执行海禁政策的朱纨与主张通海的林希元及闽浙百姓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朱纨很清楚,如果没有嘉靖皇帝的鼎力支持,自己的任何行动都不免于失败。于是,他特地向朝廷申请,赋予他“从宜处之”的特权。得到了嘉靖皇帝的有力支持,朱纨开始了雷厉风行的治倭行动。

    ……

    李德安有现代人的思想,自然是赞成对外贸易,他希望自己创建的帝国能够成为全球的海洋霸主。

    对于朱纨的人品和能力,李德安是认可的,但是,他不认同对方的很多想法。

    以前,李德安心里想着将来等对方入狱了,想办法营救对方,让对方留一条命,将来为他效力,或者在朱纨入狱之前,就改变对方的命运,为他所用。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