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29章 千秋功罪谁评说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且还是花酒,在颍州,苏轼‘插花起舞为公寿’,欧阳修‘醉后剧谈犹激烈’,结果把欧阳修灌得起立时摸不着船帮,险些跌进湖中,以至苏轼走了不久,欧阳修也就一病归天。嘿嘿,怪不得王木木要不齿苏轼,苏轼这人,只能就玩伴,不能作同事!

    母后,你知晓否?‘于政无术’的苏轼到杭后,玩和尚,玩小妞,玩名士。他‘春时每遇休暇’,‘必约客湖上’,在‘山水佳处’,‘群妓毕集’,酒足饭饱后,‘营妓皆出境而迎’,‘每客一舟’,‘各领数妓任其所适’,去哪,干啥,形式,过程,一切随意。爽完后,再‘鸣锣以集’,‘极欢而罢’,‘列烛以归’,以至‘士女云集,夹道以观’,而苏轼领‘千骑骑过’,风头出尽,‘实一时盛事也’。所以,亲民,爱民,要搞清民的概念,在宋,民有士农工商,苏轼的亲民,是亲‘士’与‘女’而已。

    母后,王木木说,说苏轼‘勤政为民’,还不如说他好逸恶劳了。他一到杭州,不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争省地建设杭州城,多打粮食,多交公粮。反而向朝廷提出减税减赋。他这是在讨好当地人,特别是在讨好当地的大户、仕族。王木木提醒得对,如果,全国知州都不要脸了,只要钱了,我们还能当得了皇帝吗?

    母后,王木木说,苏轼此人作为一方老大,他早就宣布过,我们士大夫远离家乡出来当官,‘捐亲戚,弃坟墓,以从宦于四方者’,一是为了国家做点事情,‘亦欲取乐’,玩的也要开心,‘此人之至情也’,如果把当官的搞的很穷,‘若凋敝太甚,厨传萧然’,就会国将不国,‘似危邦之陋风,恐非太平之盛观’。所以,苏轼的‘勤政为民’,只是其‘太平之盛观’的浮像。苏轼期待的生活是‘万斛船中着美酒’,只是‘与君一生长拍浮’,混日子。苏轼常抱怨:‘公厨十日不生烟’,我们已经有十天没有用公款大吃大喝了,非常没有油水,红裙美女的轻歌曼舞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了,‘更望红裙踏筵舞’。

    母后,王木木说,苏轼在《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一诗中,说当年玩的爽,‘至今清夜梦,耳目余芳鲜’,现在想来仍是口齿留香。他仍然希望能够百无一事的‘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yè霜’。但此时‘回首西湖真一梦,灰心霜鬓更休论’。

    母后,王木木认为,其实苏轼其时才刚刚四十岁,‘霜鬓’是假,‘灰心’是真。他一再哀叹自己年华老去而一事无成,但又因为胸怀大志而不愿脚踏实地的在基层做事,所以精神委靡颓废,‘病夫朝睡足,危坐觉日长’,‘昏昏既非醉,踽踽亦非狂’。这种工作状态,谁能指望他为当地百姓做出什么正事来呢?还能真正的整治西湖、大兴水利?

    苏轼爱民,爱的是那种民,苏轼的勤政,又是如何呐?对此,苏轼自已亲口承认:自己‘平明坐衙不暖席,归来闭阁闲终日’。也就是说,白天偶尔到办公室转一圈,屁股还没坐热就回卧室里躺着,一躺就是一天。

    母后,这些打引号的句子,不是我的杜撰,也不是王木木的泼污,都是他苏轼自已所言,白纸黑字,有案可查。所以,想想,我们大宋治国的中坚力量,就是这般的‘勤政为民’,我都快要吐血了!嗟乎!苏大学士,治国良士,你读过没读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治病事,王木木认为对此不可信!王木木认为,在宋,瘟疫之疾,职在医官。杭州有恙,无需知州亲临。当然,苏轼懂点医和保健,就像他诗文好就好炫耀一样,他也可能好炫耀其医道,如当年给王巩写信大谈岭南保健一样,他出现在了一些地方,装个亲民的形象,就如‘学生冒雨做操、领导打伞欣赏’那样。出现出现,也是好事。至于苏轼自掏腰包捐五十金,更不可信,他如此有钱,那匹白马花钱买下就是,哪需出让自已的妾侍和出卖自已的孩子!

    苏轼做不了良相就想做良医了,所以,抄了几个方子,编了几本医书,想,说不定也能像诗词那样成一大家!可惜,王木木说,苏轼将来就是自作聪明自己弄药治病给吃死的。

    4、浚湖事,《乞开杭州西湖状》事有,苏公堤事有,三潭印月事有,东坡肉事有,但真相你有没有?苏轼自述:‘作堤捍水非吾事,闲送苕溪入太湖。’所以,在杭州,如果苏轼整治西湖如果仅仅只是《乞开杭州西湖状》中明述的一些理由,没有隐性的好处,他哪能积极参与?于水利,他早就‘耳冷心灰百不闻’了。

    5、他开河事,应有,这应该就是政府机关正常运转时的职能事,这在《乞开杭州西湖状》中没提及,所以,应属日常工作,凡应卯者,理应出工出力。在宋,兴水利者甚众,何故唯提苏轼?

    6、引水事,王木木认为这是一愚蠢事。六井水可从即将湮灭的西湖引至千家万户,那为什么不能将西湖源头的溪涧之水直接‘殆遍全城’?至于苏堤和三潭印月说是他的杰作,不如,说是他的笑话。这两款杰作,呵呵,说光明些,‘于国于家两无用’;说警觉些,涉倒涉盗皆问题;说政治些,欺上瞒下貌良士;说历史些,以狡掩德照汗青……”

    高太太后:“这么说来,苏轼这人,很两面派?看苏轼,应该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是否?”

    向太后:“是!苏轼这个人很复杂。以疏浚西湖为由,我们已经被他骗去了不少钱粮度牒。所以,你看,刚才,在朝廷中,一向居官奉法的中书门下平章事李清臣也弹劾了苏轼,说他‘行癖言妄’事……”

    高太太后:“不过,朝廷中,挺苏的人可不少。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吕大防则为苏轼辨护,说五六里与三十里之差,无需以为然。同一工程,事既成,让广大人民群众认为是三十里好呐?还是让广大人民群众认为是五六里好?这无关乎工程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关于工程于百姓心目中的印象、而是相关于士大夫于百姓心目中的印象、而是相关于政府的正面形象……”

    向太后:“从这件事看,苏轼事已成一分水岭了。太师充护guo军、山南西道节度文彦博就苏轼的行为,曾上书道:‘苏轼其人,其综理庶务,虽捭阖灵活却有坚毅不足;其贯穿古今,虽崇名家却无一定人。行事不定,从事不坚’……”

    高太太后:“呵呵,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韩缜则和稀泥,他请朝廷在苏轼的狡辩和何正臣的正说之间,寻求一种能不违反五六里的实际情况,又能容忍三十里说法存在的一种解释。哼,出难题让我们两女人来做,不是东西!”

    向太后:“朝廷中应该还是正直的人多,‘平居恂恂,口不言人过’的员外郎范祖禹就据理力争,反对模棱两可,要把五六里和三十里的是非搞搞清楚,要搞搞清楚苏轼到底算不算欺君,要对苏轼的所有问题都搞搞清楚。

    还有,一向很正直的监察御史黄庆基刚才也弹劾了苏轼,说他:‘苏轼天资凶险,不顾义理,言伪而辨,行僻而坚,故名足以惑众,智足以饰非,所谓小人之雄而君子之贼者也。’

    就是苏门中的人,一些最基本的操守还是有的,比如黄庭坚,我看得很清楚,他对于苏轼将苏堤五六里说成三十里,也很是不解,他一直低着头,大概也是引以为耻了……”

    ;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