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17章 苏轼会写文章吗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何正臣在各种各样情绪的眼光中,我行我素:“众所周知,苏轼苏大人是龙图阁学士,是大诗人,大词人,大文豪,进士出身,考场杀手,文坛巨匠。那么,无论诗词经义,不管写什么东西,一番思索,落笔成文,遣词造句,最要紧的是什么,他一定知道,就是要扣题!苏大人的《乞开杭州西湖状》其实就是一工作请示,就是一开工报告,就是一项目建议书。这种文章,是请示上级主管部门指示工作,解释问题或批准某种要求的上行文,是需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办理的事项,‘请示’一般要求一文一事。开工报告是要报告你开的工是准备干什么的。项目建议书是说明项目的目的、规模和可行性的。我们现在来对比着看看,苏大人在《乞开杭州西湖状》中,为‘开’西湖作为请示所列举的五个理由、作为开工所列举的五个目标、作为项目的五个标的。

    苏大人的五理由五目标五标的之一是‘西湖为放生池,禁捕鱼鸟,为人主祈福。自是以来,每岁四月八日,郡人数万,会于湖上,所活羽毛鳞介以百万数,皆西北向稽首仰祝千万岁寿。若一旦堙塞,使蛟龙鱼鳖,同为涸辙之鲋。臣子坐观,亦何心哉!’既然如此,为活更多‘羽毛鳞介’,哪能在苏大人治理西湖中他再任由、甚至引导和鼓励湖农种植菱角?这不是在跟‘鳞介’争夺生存空间吗?苏大人为什么这时就没有‘亦何心哉’了?至于‘羽毛’,那是指天上飞的飞禽,飞禽栖枝头,跟水生的枝头或陆生的枝头无关,跟西湖疏浚无关。

    苏大人的五理由之二是‘今湖狭水浅,六井渐坏,若二十年之后,尽为葑田,则举城之人,复饮咸苦,其势必自耗散。’既然如此,为何将不能种植的水域只设定为百分之一?又:‘咸苦’与‘六井渐坏’有关,与‘乞开西湖’无关。理由是:杭州的‘六井’,历史悠久,并非有些文章所说为苏轼所建。杭州自隋建州以来城市日益发展,但杭州城区是由浅海湾演变成的陆地,地下水咸苦不堪饮用。唐德宗朝李泌任杭州刺史后,组织民工自涌金门至钱塘门分置水闸,掘地为沟,沟内砌石槽,石槽内安装竹管,引西湖水至城内各地,并置六个出水口,即西井、金牛池、方井、白龟池、小方井、相国井,俗称六井。至宋,苏轼将引水之竹管改用瓦筒,并直接接于流向西湖的溪涧。故,北宋之六井,与西湖不甚相关,此理由作为“乞开”的第二大理由,牵强附会了。

    苏大人的五理由之三是‘可无凶岁’。这个理由是理由,但又不是理由。兴水利,为灌溉,理所当然。但,若兴水利,要伤农,就远离‘水利’的本意了。至于,毁了湖田,以保灌溉,究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还是捡了西瓜丢了芝麻,这里,还真没法计算。其实,理论上,只要灌溉得当,工作从水源做起,有无西湖一个样。甚至,如果考虑进水的自然蒸发量,没有西湖比有西湖更能保水。

    苏大人的五理由之四是为了防止‘吏卒搔扰’。这个理由就有点莫名其妙了,‘吏卒’素质差,你不能去跟他讲三dà纪律八项注意?你可是两浙路的军政一把手,作为军队的负责人,既然知道‘吏卒’惯会‘搔扰’,理当头痛医头,哪能头痛医脚?不去解决吏卒的问题,反拿西湖疏浚在这里说事,这苏大人的脑袋里,还有点逻辑性吗?这个主,说白了,就是欺软怕硬。他喜欢惹事;他又怕事。所以,他看着软的,就骚了;看着硬的,就闪了。

    苏大人的五理由之五是‘水不应沟,则当劳人远取山泉’。这话说得更白痴。西湖之水并非自涌而生,系周边溪涧汇成。若无西湖,直取溪水,减少二次污染,更能保证酒的质量。至于‘远取山泉’,若无西湖,酒厂若又远离溪涧的话,不能搬厂?不能打井?不能挖沟渠?不能来个第七井?第八井?

    好,姑且,这里先不跟苏大人较劲,姑且全部认可这苏大人‘乞开’西湖的理由,也即是苏大人‘乞开’西湖的目标和标的。那么,现在,西湖疏浚工程已经结束。疏浚后的西湖,项目完成度如何?西湖有何获益?苏大人的上行文,下行文,横向文,公开宣称的,私下夸耀的,又是些什么呐?

    苏大人一再的说:‘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遣寸草。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收其利以备修湖,取救荒余钱万缗、粮万石,及请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王木木捅了一下完颜焘萍,说:“丫头,何正臣大人现在所言的‘苏大人一再的说’,你有所耳闻否?”

    完颜焘萍:“哼,老爸,你是在考我的文史知识?别忘了,我可是本硕连读的考古专业毕业的。这段话,史料层面,在《宋史-苏轼列传》中有如上所写;在苏轼他自已写的《苏轼治西湖》中也有如上所写;在苏辙为其兄苏轼写的《东坡先生墓志铭》中则是大同小异这样写:‘……公始至,浚茅山、盐桥二河,以茅山一河专受江潮,以盐桥一河专受湖水,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然后潮不入市,且以余力复完六井,民稍获其利矣。公间至湖上,周视良久,曰: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遗寸草,葑田若去,募人种菱,收其利以备修湖,则湖当不复堙塞。乃取救荒之余,得钱粮以贯石数者万。复请于朝,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图画,杭人名之苏公堤。杭僧有净源者,旧居海滨,与舶客交通牟利,舶至高丽,交誉之……’。

    老爸,我说得对不对?既然他苏轼自已这么说了,他兄弟苏辙这么说了,元相脱脱和阿鲁图也这么说了。白纸黑字,有据可查。那么,在现在这个年代,这种说法已形成,并盛行,何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